新中国成立之初,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其中粮食问题尤为严峻,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一大瓶颈。
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提出质疑,认为中国农业基础薄弱,难以支撑起四亿人口的庞大需求。
这一质疑并非空穴来风,多年的战乱导致农业生产遭受重创,大量田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,粮食产量急剧下降,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稳定与人民的生计。
面对这一严峻形势,我国深刻认识到,要想解决粮食问题,必须首先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入手。
于是,我国咬紧牙关,克服重重困难,从国外引进了2.8万台拖拉机,以期通过机械化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。
然而,对于当时拥有80多万个村庄的中国来说,这2.8万台拖拉机无疑是杯水车薪,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。
在1953年启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,拖拉机厂的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,成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值得一提的是,拖拉机厂的建设当时还得到了苏联的援助,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。
这一援助不仅为中国的拖拉机制造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,也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“现在我们能造什么呢?能造桌子椅子,能造茶碗茶壶,能种粮食,还能磨面粉,还能造纸,但是一辆汽车、一架飞机、一辆坦克、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。”
由此可见,当时对拖拉机厂的建设是势在必行,也是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各大老牌工业城市如哈尔滨、石家庄、西安、上海、武汉、广州等纷纷摩拳擦掌,竞相争取这一殊荣,渴望能将新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厂的荣耀落户于自己的城市之中。
这些城市都拥有着深厚的工业底蕴和丰富的资源,对拖拉机厂的建设充满了期待和信心。
那些城市不仅工业基础雄厚,而且交通便利,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,对于拖拉机厂的建设和后期发展都极为有利。
但是,毛主席却以他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,对选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
他强调,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中国的整体工业布局,避免过于集中在某些老牌工业城市,以促进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。
同时,他更看重国家的战略安全,认为东北和沿海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,不太适合作为拖拉机厂的选址。
在毛主席的指导下,选址的范围逐渐缩小,最终聚焦到了郑州和洛阳这两座城市。
郑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,拥有着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便捷的交通网络,因此得到了苏联和我国大部分专家的青睐。
而洛阳则相对较小,当时市区只有几万人,对于预计需要1.5万人参与生产的拖拉机厂来说,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。
最后大家请示了毛主席。主席笑了笑说,洛阳没有什么不好的。“洛阳九个朝代的皇帝都住下了,还放不下一个拖拉机厂吗?”
它位于中国腹地,靠近太行山,地理位置相对隐蔽,更有利于国家的战略安全。此外,洛阳周边地区农业资源丰富,为拖拉机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。
全国上下,无论是高层、企业还是普通民众,都怀揣着对农业现代化的热切期盼,全力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建设事业中。
它利用自身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物产资源,确保了拖拉机厂建设所需的钢筋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。
上海和广州,则凭借其在工业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,负责起了专业工人的技能培训。
苏联方面,则提供了先进的图纸设计,为拖拉机厂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技术支撑。
如何在不破坏古墓的前提下,确保拖拉机厂的建设顺利进行,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当时有人提议采用钻探的方式来探明墓葬,但这一方法势必耗时冗长,显然无法满足紧迫的建设需求。